2018版设备管理体系标准《设备管理体系-要求》PMS T1-2018

2020年12月4日08:45:42
评论
8,027

为确保设备正确有效地使用,使用管理者应:

  • 明确本部门设备技术管理、操作使用、点检、维修、润滑、保养等人员的职责和分工;
    • 根据本部门设备管理的需要,按企业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更新、增补必要的管理细则和实施规范标准)、记录表单,并做好宣贯;
    • 开展岗位人员测评、培训,让员工对该岗位应知的设备操作、制度、标准、表单、信息化系统等应知应会,以确保设备资源被正确使用;
  • 按企业设备管理部门的要求,组织开展好设备使用维护相关工作;
  • 贯彻落实设备管理制度和标准,维持良好的设备状态和设备环境;
  • 组织开展好本部门的设备检查与考核,以确保制度和标准能有效执行;
    • 可对企业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向设备管理部门提出建议,以促进企业设备管理等工作顺利开展。
  • 负责组织开展企业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工作,并为设备管理和使用等部门提供安全管理指导,并对设备设施管理的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与考核;
  • 负责企业设备设施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工作,定期开展演练,不断提升企业设备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 负责企业设备事故管理工作,组织事故调查、分析、定责等;
  • 负责企业劳保用品管理,保障职工生产安全;
  • 负责企业安全培训,落实三级安全管理培训制度等;
  • 负责企业消防、防汛、治安等安全,负责对外联络,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等,详见 GB/T 33000-2016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 策划

  • 体系策划

企业设备管理者策划设备管理体系时,宜考虑:

  • 建立适合企业的设备管理组织机构,配置适合的人员,赋予职责与分配权限;
  • 为使设备管理体系能达到预期效果,确定所需的过程、资源、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这些过程有效的运行和控制;
  • 宜考虑设备管理的精益性,以及设备信息化系统等有关数据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
  • 宜根据设备运行条件、故障或失效后果的风险及其影响程度,明确各类设备管理的准则,以确保设备管理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减少或避免非计划因素的影响;
  • 为促进设备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宜策划并建立设备管理检查与考核制度并实施;
  • 评价、改进过程,以确保实现预期结果。

    注 1:上述设备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管理机构、职责与权限分配、资源提供、基础管理、设备前期管理、运维管理、评价和改进有关的过程。

    注 2:设备管理体系策划,宜涵盖设备管理的组织机构、资源供给、基础管理、设备前期管理(设备需求策划、设备采购评审、设备招标、签订技术协议和合同、设备入厂前验收与设备到厂后验收、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设备终验收、设备移交等)、运维管理(设备资产管理、使用、保养、点检、润滑、维修、技改、备件管理、特种设备管理、计量设备管理、管道管理、仪表管理、设备能源、设备费用、设备供方管理、设备管理信息化、设施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检查与评价、设备管理总结与改进等,策划输出通常是文件、记录、活动结果。

    注 3:故障或失效后果,通常指因设备问题导致的停产影响、安全影响、环境影响、职业健康影响、物料影响等。设备运行条件指设备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整洁度等。

    注 4:设备管理准则,通常包括设备管理策略、所需程序和制度、标准等。设备管理策略,通常是根据设备在安全、职业健康、环境、生产、服务、成本等方面的重要程度及风险,对设备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设备采取相适应的管理要求及维修模式。分类举例:特护机组、关键设备、重要设备、一般设备。

    注 5:为便于企业将设备管理体系与质量等管理体系进行整合,附录 A:(资料性参考)提供了 PMS/T 1-2018《设备管理体系-要求》与 ISO9001:2015 要素对应表、附录B:PMS/T 1-2018 与 ISO55001:2014《资产管理管理体系要求》要素对应表。

    注 6:企业在策划设备管理制度时,为促进企业设备管理的有效性,宜明定检查和考评办法并实施,以及定期召开设备管理工作例会。

    注 7:设备管理的精益性,需从设备管理的角度和环节去识别与消除这些浪费,即消除浪费、降本增效。设备管理, 既要关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也要关注过程的效率和结果的效益(经济性)。

  • 设备目标管理

以企业产品实现或服务提供而满足客户或相关方的要求,从设备管理的角度,设备管理领导者应围绕企业的设备管理目标,应在相关职能建立设备管理关键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

  • 指标能引导企业的设备管理进步,并有助于企业实现设备管理的预期结果;
  • 设备管理指标应量化并形成文件,应将指标宣贯、传达到应知指标信息的岗位;
    • 应建立指标管理制度,宜包括指标管理的职责、指标采集的时间、报送要求、汇总统计、分析、指标异常处置、报告、改进,以及指标评价与考核等;
  • 应明确指标的统计方法,如:指标名称、计算公式、统计周期、数据来源、报送单位及岗位、指标特征(区间型、上升型、下降型)、用途(评价或考核)、指标汇总单位及岗位、统计结果应知岗位;
  • 应建立指标统计图表,并对指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管理;当指标出现异常时,应进行分析并采取改善措施;
  • 将指标统计与分析的结果,及时传递给应知信息的人员;
    • 应定期对指标进行评审,并视需对指标或指标值进行增减修订,保证所选指标符合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
    • 从指标引导性角度考量,企业应将结果性指标与过程性指标交替或综合使用,以引导企业设备管理的持续改进。
  • 保持有关指标的文件化信息。

    注 1:设备综合评价指标类,如:设备综合效率(OEE)、可开动率、设备利用率、设备完好率、仪表完好率、连续产品作业(生产)时间、停产(或停机)时间、停产(或停机)次数、可燃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率、泄漏率、带压堵漏次数、管道通球率、管道腐蚀等级比率、点检准确率(失误率)、故障诊断准确率,正常/ 异常检出率、设备故障率、设备 MTBF(平均故障间隔期)、设备 MTTR(平均修理时间)、设备故障停产损失费用率、设备事故次数、设备事故时间、设备能耗指标、设备能力指数、设备新度系数、设备固定资产利用率、特种设备评价得分、设备检查成绩、设备管理体系星级评价等级或得分率等。

    注 2:设备计划管理类指标,如:维修计划执行率、点检计划执行率、润滑计划执行率、保养计划执行率、有效生产时间、设备故障停机维修时间、非计划停产(或停车)时间、定修准确率、备件到货率、备件计划命中率、关键高价值备件上机率、备件资金占用率、备件修复率、工作计划执行率、检验计划执行率、防腐蚀检测年度计划执行率等。

    注 3:设备费用类指标,如:备件库存资金、单位产品备件消耗、单位产品维修费用、设备维修费用、备件费占维修费用比、万元设备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率、维修费用预算执行率、设备改善/改造效益成果等。

    注 4:设备状态类指标,如:功能完好率、精度精确率、外检合格率、设备润滑剂消耗指数、润滑不良率、机械密封平均寿命、轴承平均寿命、主机配件平均寿命等。

    注 5:设备质量类指标,如:新增设备质量异议次数、备件质量异议次数、备件退换货率、设备工具器具质量异议次数、检修试车一次合格率、检修质量合格率等。

注 6:设备风险损失类指标,如:设备等级事故次数、事故频次统计、主作业线设备故障时间、设备故障率。

注 7:设备学习创新类指标,如:参加培训率、人员培训合格率、技能测评达标率、人员设备技术等级比率、课题完成率、与设备有关的专利、标准、技术成果、专有技术的数量、设备类 QC 成果奖数量等。

  • 基础管理

  • 设备运行环境管理

企业应确定、提供并维护设备运行所需的环境,企业应采取如下适用的措施:

  • 设备运行的环境,应消除或减少环境对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设备劣化等影响。
  • 企业新购置设备,应按要求开展环境、安全论证,同步安装、验收、投用环境和安全保障设施。
  • 企业宜定期开展设备环境检测和治理,避免雷电、洪涝、台风、冰雹、地震、火灾等造成设备严重损坏,确保应急备用设备能正常使用,有效预防灾害事故。
  • 企业宜采取措施对密闭、高温、极低温、高粉尘、静电、烟雾、潮湿、毒害、腐蚀等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合理配置温度、湿度、粉尘和烟雾浓度,或其它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排放物

等环境指标的监控报警设备,合理安装通风、送风、保温降温、加湿除湿、防烟防尘、消除静电、清扫等辅助设备设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环境,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护作业人员职业健康。

  • 企业应对设备排放的废弃物进行有效管理,安装除尘净化器、有毒有害危化物收集装置、污水处理站、垃圾场等环境治理配套设备设施,合理规划设备作业区域、废弃物暂存区、废弃物处置区、环境排放口,对特殊要求的设备分区隔离,防止设备泄漏造成环境污染或质量安全事故。
  • 企业应有效、持续开展 6S 等现场管理活动,宜建立有效实施 6S 管理的制度和标准。
  • 企业设备 6S 管理基本要求:
    • 宜根据设备需要应保持的最低状态要求,建立包括设备在内的现场 6S 管理标准。
    • 设备完好、安全,零部件或附件无缺损。
    • 设备整洁,无杂物,无锈蚀,企业可根据运行环境确定设备相应的卫生要求。
    • 设备装置,应有醒目的名称、位号(编号)等标识。
      • 设备无"跑、冒、滴、漏"现象,若不能及时处理,应纳入消缺(维修)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改善。
    • 设备 6S 管理应纳入日常设备巡检及定期的设备检查。
  • 企业应将可视化管理技术运用于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宜形成企业的可视化管理标准。
    • 为有效开展 6S 管理活动,企业可组织开展现场改善活动,参照本标准"10 改进"

      注 1:设备运行的环境管理,指使设备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如:防日晒、防高温、防低温、防潮湿、防雨淋、防粉尘、防腐蚀、防撞击、防辐射,空气流通,照度,电压、压缩空气或其他气体等,不仅要考虑到环境对设备的影响,还应考虑到设备环境管理对人员操作、点检等影响。

注 2:6S,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安全(Safety)、素养(Shitsuke)。

注 3:6S 管理标准,通常包括管理对象的图示、管理项目、管理内容和要求(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责任单位或责任岗位以及文档管理信息等。将 6S 责任区域或对象,落实到具体岗位或人员,通过检查与考核,以确保达到 6S 管理预期目标。

注 4:可视化管理,又称为目视管理、看得见的管理、一目了然的管理。可视化管理是指将需要管理的对象用一目了然的方式予以体现。这些方式通常用文字、符号、模型或其组合运用,如:标签、标牌、标线定位、模型等。

注 5:可视化管理标准,通常包括对象、规格、材质、色彩、字体、图例、工艺、文件管理信息等,由数个可视化标准构成企业的可视化管理标准。

注 6:现场改善活动,是促进设备管理改善的方式之一。通常,可从影响设备的人员、环境、方法、技术、技能、设备、备件、材料、能源、体制、制度、流程、标准、软件等方面,针对人的习惯、污染、清扫困难、故障、浪费、缺陷、隐患、泄漏、标准或规范、制度流程、软件等方面,开展改善活动,源头治理。

注 7:设备完好,通常指以下方面(但不限于此):

1)基础:基础稳固,无腐蚀、倾斜、裂缝,连接牢靠,无松动断裂和脱落现;

2)结构:结构完整,零部件齐全,磨损、腐蚀和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内;

3) 润滑:润滑良好,没有油、水、气等介质的跑、冒、滴、漏现象;

4) 计量仪表和防护装置:计量仪表灵敏可靠,安全防护装置齐全;

5)设备精度和运行效能:运行正常,设备精度达到公称能力,即原出厂技术要求或设备精度能符合工艺技术要求。

  • 培训管理
  • 企业应确定与设备设施相关人员在设备设施方面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岗位技能测评,对设备作业人员开展有效的知识、技能培训。
  • 企业宜建立技能培训矩阵,并以此编制与设备相关岗位的培训计划,计划应包括人员有履行设备有关工作能力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 对企业内部或法规、行业有资质要求的设备相关岗位,应明确列出具备上岗资格所需的培训科目或条件,选用或编制培训教材,或委托外部专业机构或老师提供培训。
  • 企业宜从岗位需求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入手,避免出现岗位训练冗余或不足的现象。
  • 必要时,采取措施获得所需的能力,如:先培训后上岗,适时开展岗中轮训,定期开展技能测评,对落后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证书管理,对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 岗位调整或重新招聘适岗人员。
  • 设备技改后,应更新技术标准和培训课程,对岗位人员重新培训,掌握技改设备的作业要求和作业技能。

注 1:能力,通常基于人员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历,通常在"岗位说明书"或"岗位工作标准"上进行描述。

注 2:对设备相关岗位的培训内容,可包括以下(但不限于此):

  • 《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PMS)培训
  • 企业设备管理检查与评价培训;
  • 企业设备管理的流程、程序、制度、标准、规程等培训;
  • 与设备有关的基本技能培训,如:操作、清扫、保养、紧固、润滑、问题处理等;
  • 与设备有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如:机械制图与装配、简易电子元器件更换或调整、设备状态监测、设备故障诊断与分析、设备维修、带压堵漏、润滑剂化验分析、特种设备操作等;
  • 特种设备和计量设备管理相关培训;
  • 与设备系统分类的六大系统,如螺钉螺母紧固系统、传动系统、润滑系统、液压系统、气动系统与电气系统;
  • 专题培训,如:管道管理、压力容器、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防腐蚀等管理的培训;
  • 与设备管理有关的培训,如:点检、保养、润滑、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故障与维修管理、设备信息化系统等;
  • 设备环境管理管理有关的 6S、可视化管理培训;
  • 与设备设施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
  • 与设备及现场改善有关知识的培训;
  • 本企业常用的国标、行标、法律法规确定的或行业要求的技能培训;
  • 企业及相关方要求的培训等。
  • 为将在职人员在设备设施方面的知识或经验(不局限于此)分享给企业内所需的人员,企业宜建立知识分享的管理制度,以丰富企业的知识管理内容,制度宜涵盖:
    • 可将工艺技术创新、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作业技巧、管理方法等知识或经验纳入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可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企业内控管理知识体系,可拓展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明确知识或经验分享的目的、范围、流程和要求;
      • 开发个人的知识或经验,积累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并以适当的方式分享给企业内适合的人员;
      • 对贡献个人隐性知识或经验的人员,企业宜参照生产经营绩效贡献,同等给予绩效奖励;
    • 企业在创造、积累、分享和使用知识的同时,对需要保密的知识,企业应注重内部知识的安全保密,保护好企业的知识产权,避免因人员流动、合作伙伴、供应商等因素导致知识流失

与损失。

注 1:来自企业内部人员的知识,通常从经历、经验、项目、改善等获得。个人隐性知识,通常指个人在工作或服务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技巧、绝招绝活等,分享的方式通常是用单点课(一点课)、先进操作法、专题或专项培训、绝招绝活传授等,展现的方式通常是以纸质的、电子文档、视频、实操指导、现场传授、师傅带徒弟等方式进行。

注 2:来自企业外部的知识,通常从(国际、国家、地区、行业)标准、学术交流会、专业会议、专业培训课、互联网等收集的知识。

  • 企业宜开展必要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培训效果。
  • 保留适当的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人员能力及知识分享的证据。
  • 设备标准化管理

企业应根据设备设施管理之需,识别、建立、实施、改进以下标准,确保以下各项标准是按需而建, 系统、科学、实用:

  • 设备基础标准。收集、采用适合本企业的国标、行标、地标、设备厂商等设备技术资料,建立基础标准清单,作为企业设备技术标准的基础(依据或参考);对国标、行标、地标,应进行管理,确保获得并使用最新版本;
  • 设备管理标准。企业应通过设备管理策划输出并确定本企业设备管理所需的管理程序或制度

    (规定、办法),应建立设备管理标准的清单,以方便查阅及文档管理;

  • 设备技术标准。企业应根据设备的重要度以及设备失效的风险,确定不同设备所需的设备技术标准,并规范技术标准的格式,建立技术标准清单以方便查阅及文档管理;
  • 设备岗位工作标准。企业应建立与设备有关岗位的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应包括岗位与设备有关的工作职责、知识与技能要求(应知应会);
  • 为便于设备管理职责分配和设备设施管理检查或评价,企业应明确设备设施管理相关部门与本标准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 企业的设备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岗位工作标准,应按 ISO9001:2015"7.5.2 创建和更新、7.5.3 形成文件的信息的控制"进行管理。

    注 1:设备管理标准,如:设备前期管理制度、设备使用与保养管理制度、设备点检管理制度、设备润滑管理制度、设备检查考核办法等。

    注 2:设备技术标准,如;设备操作规程、设备保养规程、点检标准、状态监测标准、设备润滑标准、维修技术标准、检修作业标准(规程)、设备或备件图纸、设备说明书、设施检查标准、故障处理指南、作业指导书等。企业技术标准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标准、规范、规程、守则、操作卡、作业指导书、图纸、数据等。

注 3:与设备有关岗位的工作标准,通常在"岗位职务说明书"中进行描述。

注 4:文档清单,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文件编号或标准代号、文件名称、归口管理部门,以及版本识别号等。

  • 前期管理

企业设备前期管理,应从规划论证至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的整个设备前期管理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以确保新增设备符合企业的需求。

:设备前期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设备规划、设备选型、设备招投标、设备采购、设备的监造和监理、用于设备安装的基础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与验收、转为固定资产、设备使用及维修人员配备与培训、供方提供的技术资料、随机备件及易耗备件储备管理等。对与企业自制设备的工作还包括图纸设计、方案审校及产品试用。

  • 设备规划及选型

a) 应明确设备需求,确定参与设备规划及选型论证的单位; b) 宜规范设备选型时评估的项目和内容;

  • 选型评估应包括设备经济、技术、安全、环境和质量风险,择优选择;
  • 论证后,应形成规划及选型记录和最终结论。

    注 1:参与设备规划及选型的单位,通常为以下单位,但不局限于此: 1)设备使用单位:论证使用情况、可操作性、工艺适应性、节能性、人员培训、人员适应性;

    • 质量管理单位:论证设备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符合性方面;
    • 动力单位:论证提供设备能源配套方面的保障性;
    • 安全和环境管理单位:论证设备设施的安全性、环保性、节能性、法规符合性;
    • 设备管理单位:设备预算、论证设备安装、寿命周期费用、备件供应、售后服务、价格、企业效益;
    • 设备管理信息化单位:论证设备智能控制程度、设备基础通讯配套、网络构架和信息接口、设备运行采集数据、设备基础资料信息,以及与设备管理信息化有关事项。

注 2:宜采用寿命周期费用作为设备经济评价的指标。

注 3:技术评估指标,通常需评估设备的安全性、环境危害性、工艺适应性、性能或参数比较、可靠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可维修性、通用互换性、节能降耗性、可循环性、易安装性、设备使用寿命、备件供应、售后服务、法规符合性、节能性、用户信誉度,在使用同类型设备中需注意的主要事项。

注 4:对于药品或食品企业导入的非标设备,在设备选型阶段应有明确的"设备式样规格要求"(即客户需求),在设备供方完成设计但尚未进入加工或组装之前应再做一次"设备设计验证或确认"。

注 5:在设备装置、仪器仪表及管线选型与施工安装时,应考虑在冬季或低温季节有效的防寒防冻,以及夏季的防晒要求。

  • 招投标及采购

应明确如下适用的设备招投标及采购要求:

  • 根据设备规划及选型论证的结果,明确设备的采购方式;
  •     应在招投标或采购文件中,明确对设备的技术要求、交付要求、到货验收、调试后验收要求、技术培训、技术资料、异常处理、售后服务、双方责任等要求,以及对设备供应商的资质要求;

注 1:采购方式,通常指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

注 2:设备技术要求,指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及数量、设备功能要求、设备可靠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可维修性、技术参数、采用标准、设备主要部件的工艺和材料要求、随机备件工具、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要求、主要技术要求、寿命要求、设备能源要求、环境要求等,适用时,可引用适用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作为设备技术要求。

注 3:技术培训,指针对设备的使用、保养、点检、润滑、维修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要求。

注 4:售后服务,如:初期运行陪同生产服务要求,保修期要求,技术支援要求(包括设备软件升级)等。

  • 设备监造和监理

适用时,企业应规范设备监造和监理的管理要求,应明确以下适用的要求:

  • 设备监造和监理的范围及其相应的设备制造质量监督方式;
    • 监造人员权责及资质要求;
  • 设备监造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 监造合同(协议)要点;
  • 驻厂监造工作要点;
  • 第三方监理的管理要点。

注 1:设备制造质量监督方式,通常指政府监检(如特种设备制造)、用户监造、第三方监理(如建设工程)。

注 2:监造和监理,监造通常只针对设备建造阶段的监理,而监理的范围则更广,既包括设备工程,也包括建设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监理包含了设备监造。

  • 设备到货验收
    • 根据设备招标或采购文件或相关管理规程中的到货验收要求,实施验收: 1)设备外包装完好,无破损。如果有破损,应说明何处、破损到何程度;
      • 设备本体外观完好。开箱后设备无刮花(刮伤)、碰撞、变形、污渍、锈蚀等;
      • 按合同和装箱单清点所到物品齐全、一致,如:设备名称、型号、数量等,如果不一致,应写明缺少的种类及数量。
    • 验货后应形成验货记录。

注 1:到货验收的工作内容,通常包括参与人员、验货地点、验货时间,验货内容、验货方式、验货标准、验货记录、验货不符合要求时的处理方法。其中"验货内容",通常指合同和装箱清单内规定的项目,如:设备数量、随机资料、备品备件、随机工具等。

  • 设备安装与调试

企业应考虑以下适用的要求:

  • 安装前,应明确如下适用的要求:
    • 安装施工单位、安装时间、调试周期;
    • 安装施工单位安全交底;必要时,在安装前,可与外协或设备厂商签订安装安全协议;
    • 基础施工管理要求;
    • 提供设备安装调试所需的必要条件;
    • 安装验收要求;
    • 设备调试要求。
  • 根据安装前的既定要求,实施设备安装,并做好安装过程的安全管理;
    • 安装后,由企业指定的单位按既定要求进行调试,并形成调试记录。

注 1:设备基础施工管理,通常宜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 施工准备阶段,对图纸会审、施工方案审核、施工测量放线定位的要求;
  • 在施工阶段,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设备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要求;
    • 施工验收阶段。对现场清理、施工资料记录、设备基础的中心线、埋填位置和平整度,对螺栓和预留洞的标高、轴线、垂直度及相关的沉降观察记录,以及后续的向安装单位进行中交、灌浆等要求。

注 2:适用时,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可引用适用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

  • 设备验收
  • 验收依据:根据设备招标或采购文件中的验收要求,实施验收。
    • 验收内容。通常指合同、装箱清单、厂商设备技术说明书规定的项目,如:
  • 设备运行调试记录、作业培训及验证记录(可包括:操作、维修、点检、润滑、保养、安全应急处置、重要工艺参数控制及调整等);
    • 安全、环境影响评价验收记录;
    • 主要产成品质量检验记录;
    • 配套设备及附件;
    • 随机的备品备件;
    • 随机工具;
  • 设备所附技术资料(含图纸)及说明书(含资料名称和数量),如:维护用图、设计图、立体装配图(爆炸图)、零部件清单、检查部位的明细图、配置图、流程图、配电图、参数表及常见问题处理对策一览表等;
    • 技术指标验收与实际测试技术指标(按合同和说明书明确规定的技术指标验收);

      注:有适用的国标或行标,可按适用的标准验收。若无采购合同或合同内没约定技术要求,企业可按满足工艺技术等实际要求进行验收。

    • 所附软件、技术资料及说明书完备情况;

注:以上环节,如整机图应拍图片存档。若有不符合合同和技术要求的,需拍图片作为证据。

  • 设备配套的监控软件系统验收:如:DCS PLC 模块,以及中控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点巡检管理系统等系统的软件运行稳定性,无对企业其他工业软件形成冲突的现象,企业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有执行,相关操作人员已经培训且达到应知应会,可自行操作软件完成要求功能等。
  • 对进口设备按有关规定验收。
    • 验收符合要求后,移交给设备使用单位。
  • 应形成设备验收记录。
  • 对符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设备,应按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 设备验收后,根据需要建立设备操作规程、保养标准、点检标准、润滑标准及记录,并根据需要对与新设备相关的人员做好培训。

      注 1:设备验收的项目,通常包括生产节拍符合性验收、制程能力指数 Cpk (Process Capability Index )确认、操作便利性、检修安全性、换牌/换型便捷性等确认,以保证投产后的顺利。

注 2:对于涉及到第三方维护管理的,设备厂家应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合同。

  • 运维管理

  • 设备设施固定资产管理

企业对设备设施固定资产管理,应明确如下适用的要求:

  • 应明确设备设施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权责、制度和所使用的表单;
  • 企业宜建立设备设施编号规则,并按规则在设备设施醒目的位置予以标识;
    • 企业应建立设备单机台账,一机一档,确保设备单机台账的信息正确、完备;设施管理的台账, 参照本标准"设备设施管理"条款的要求。
    • 宜根据设备设施管理全过程的需要,明确需涵盖适用的方面:设备资产投资计划、购置合同、安装、验收、入固、使用、点检、保养、润滑、维修、改造、调剂、出租、托管、租赁、闲置、封存、盘点、报废、馈赠、出售等,以及图纸、检验合格证、说明书、技术标准文件等档案资料,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其它要求。

注1:设备标识,至少应有设备编号或位号标识,设备名称及关键信息,视管理需要而定。是特种设备的,要在设备上明显的位置挂特种设备使用证。

注2:设备台帐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适用的字段(但不限于此):

  • 来自设备厂商或设计单位的设备基本信息:设备名称、规格或型号、制造厂家、出厂编号、制造日期、外形尺寸、重量、设备主要技术参数、设备附属设备规格型号及数量等,有设备整体图,反映设备接口关系。
  • 设备技术角度的台账信息:设备编号或位号、固定资产编号、使用部门、安装地点、购置日期、安装单位、安装年月或投入使用年月、供应商、保修截止日期、设备重要度分类(ABC 分类、特护、关键、重要、一般)等
  • 设备财务角度的台账信息:资产类别(科目名称)、资产名称(同设备名称)、固定资产编号、使用部门名称、销售方名称、购入地点、购入日期、购入数量、减少数量、购入价格、设备资产价值额及其构成、使用日期、使用年限(自 X 年 月 日至 X 年 月 日)、折旧方法、折旧率%、折旧价格、期初帐面价值、本期折旧金额、期末帐面价值、期末累计余额、折旧方法变更、使用年限变更日期、折旧方法变更日期、变更日期、变更原因、变更部门、数量、变更金额、摘要、备注,等财务管理要求使用单位及设备管理单位配合提供的信息。设备变更信息必须按企业的固定资产执行,确保账物准确: 新增、改造、调剂、出租、出售、馈赠、托管、租赁、闲置、封存、更新、报废等。特种设备、计量设备、管道、罐体装置、仪器仪表等台账,企业需根据管理需要确定字段。
  • 特种设备、计量设备、管线、罐体、仪表等台账,企业需根据管理需要确定字段。如:计量设备台帐, 需包括使用部门、分类编号、设备名称、设备编号、规格型号、测量范围、精度等级、出厂编号、制造厂商、启用日期、检定周期、检定周期单位、检定日期、检定单位、检定费用、下次检定日期、检定结果、设备状态、存放地点、备注等。

注3:分类台账。企业可根据设备重要度分级,分为特护设备、关键设备、重要设备、一般,也可分为关键设备、重要设备、一般设备,也可按ABC分类。通常,特种设备、计量设备、仪表应分别建立检定计划台账。

注 4: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详细解释,以"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解释为准。

注 5:资产分类:八大类别⑴房屋和建筑;⑵一般办公设备;⑶专用设备;⑷文物和陈列品;⑸图书;⑹运输设备;

⑺机械设备;⑻其他固定资产。对设备资产分类,可参考 GB/T 14885《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的规定。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物资人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年12月4日08:45:42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