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设备管理体系标准《设备管理体系-要求》PMS T1-2018

2020年12月4日08:45:42
评论
8,060
  • 视需要建立设备操作规程或标准化操作视频。操作规程或视频应易于设备使用者理解,应确保在需使用的岗位能得到有效版本的规程;
  • 应对设备使用者进行设备功能、原理概况、操作和异常情况与突发故障处置能力的识别及培训;
  • 设备使用单位应明确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责任人;
    • 设备使用者及相关人员,在设备使用中发现的劣化信息、异常、隐患等问题,若自己不能处理,则应按企业规定的流程和要求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处理,应将问题信息及处理情况按企业规定的表单或其他载体中予以记录;通常将这些信息记录于设备运行记录表、点检记录、交班记录或信息化系统内;
  • 备用设备,应按企业规定进行定期切换或及时盘车; f) 有联锁自启动、停止的设备应保证功能正常;
    • 对设备操作有资质要求的,操作人员应符合相关要求;
  • 当设备为多班制运转时,设备使用单位应明确设备交接班管理要求;
  • 为确保设备使用者能规范操作设备,企业应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 对企业有规定做设备使用记录的,设备使用者应如实、及时对设备使用或运行情况进行记录; k) 企业宜鼓励操作者可将个人的操作诀窍或优秀方法分享给工友,以提升工友的操作技能,并丰

    富企业的知识管理内容。

注 1:设备操作规程,可理解为操作规范、作业指导书、作业标准

注 2:设备操作规程,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此):文档管理信息、设备图示、开机前检查、开机前准备、开机操作步骤、运行操作、调整或调试方法、停机操作、异常处理。

注 3:设备使用管理、保养管理、点检管理等要求,企业可根据需要整合。

注 4:设备运行记录,通常包括日期、设备运行时间、设备工艺参数、设备运行异常状况及处理、交接班情况等。

注 5:交接班管理要求,当设备为多班制运转时,应执行设备交接班制度。交接班人在下班前除完成日常保养维护作业外,应将本班设备运转情况、运行中发现的问题、故障维修情况等详细记录在"交接班记录"上,并应主动向接班人口头介绍设备运行情况,双方当面检查,交接完毕后在记录上签名,交接人方可下班,接班人方可上岗,切实做好班前交底、收工确认工作。

注 6:为确保电气绝缘工具的安全使用,应按国家或行业的有关规定,定期对电气绝缘安全工器具进行试验

  • 设备保养管理
  • 根据需要,建立设备保养规程(标准)或视频,以规范设备保养工作;
    • 应根据设备保养的要求,明确设备保养人员的责任,并对设备保养人员进行相关技能识别和培训,国家或行业有规定的,应符合相关能力要求,以确保其能安全、正确执行设备保养工作;
  • 视需要,建立设备保养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 适用时,企业负责生产计划管理的人员,在编制生产计划时,应为设备保养预留时间,以确保操作及专业人员有时间对设备进行保养;
  • 应根据设备保养需要,配置相应的器具和物资
  • 设备保养时,应停电并在电源开关处挂"禁止启动"的安全标志,并落实相应的安全措施;
  • 应确保备用或停用设备保养良好,随时可以启用;
    • 适用时,在冬季或低温季节,企业应明确防寒防冻的时间段,应对设备装置、仪表及管线等采取相应有效的防寒防冻措施,或防寒防晒措施;
    • 企业应依据特种设备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或根据需要外包设备保养,应对外包单位的资质、信誉和服务进行评价和确认,以符合设备保养要求。企业宜对设备保养服务提供方进行监督和评价;
    • 设备使用及设备管理的人员,应对设备保养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与考核,以确保设备保养管理的有效性。

      注 1:外包设备保养可以是同一法人组织下的双方,也可以是不同法人主体的双方,应以合同或协议约定双方应履行的责任,确定外包的范围、责任、人员、专业、技术、质量、安全、环境、费用和其他指标等要求。

      注 2:设备保养,也可理解为"设备维护"。设备保养的核心工作是清洁,如:吹尘、吸尘、擦拭、清洗、除垢, 替换。利用保养的机会可做:润滑、调整(对温度、位置、压力、速度、流量、松紧、间隙等)、紧固、防腐、检查、消缺、换件(耗材或易损件)。

      注 3:设备保养规程,通常涵盖(但不限于此):设备名称、分工、周期或时机、部位、内容、标准、方法、手段和工具、保养验收等。

注 4:设备保养安全警示牌内容,如:"正在保养 禁止开机"、"正在保养 禁止启动"。

注 5:防寒防冻措施,如:

  • 厂房及设备间,保证不得低于 5℃为原则。室内设备装置防冻措施,如:门窗完好,玻璃齐全,关闭严密,棉门帘及密封皮条良好无损,中央空调、暖气、加热器供暖正常。
    • 保温。用保温材料将仪器仪表及管线进行包裹保温;
  • 伴热。根据需要,采取热水伴热、蒸汽伴热、电热管伴热,仪表及管线伴热的干线,供、回水/蒸汽宜加上监测仪表。
  • 供水管线的泵坑、阀门井封堵严密,井内管道、阀门保温完好,阀门井盖完好,上盖加盖保温材料,保证泵(井)坑内温度在 5℃以上。
    • 室内现场温度计悬挂配备到位
    • 遇有雨雪天气要及时清除皮带等设备上的积水、积雪,防止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 巡检。日常要检查厂房、设备间内的温度,以及室外的保温管线阀门正常、保温箱正常、疏水装置正常、保温材料包装完好、电伴热供电元器件正常等。
  • 设备设施防腐管理

适用时,企业的设备设施防腐蚀管理,宜考虑以下适用的方面:

  • 视需要建立设备设施防腐蚀管理制度,内容宜涵盖防腐蚀管理的全过程;
  • 明确防腐管理的归口部门及相关单位及岗位的权责;
  • 编制防腐蚀管理流程图,包括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管理等环节;
  • 明确防腐蚀设计管理;
  • 明确防腐蚀施工及验收管理;
  • 防腐蚀人员防腐蚀技术培训和资质管理;
  • 防腐设备仪器、材料、防腐蚀涂料及药剂的采购及进出存管理;
  • 建立设备设施防腐蚀台帐、定点测厚或监测布点图〔或单体图),腐蚀图片集、数据库;
  • 根据需要建立防腐技术方案、工艺防腐控制指标、防腐检查及监测标准(规范),并按既定规范实施;
  • 落实设备设施使用中的防腐管理,包括工艺防腐蚀控制指标、防腐蚀检查与监测、设备技术改造及检修时防腐管理要求,以及防腐材料及施工中的安全、环保要求;
  • 建立防腐蚀检测年度计划,需外协检测时宜编制费用预算;
  • 视需要,做腐蚀专题研究(调查、研究、攻关等);
  • 明确防腐外协单位管理的要求(供方选择、施工管理等);
  • 防腐蚀四新技术的应用,即:防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 防腐蚀管理执行检查与考核;
  • 防腐蚀管理用表单格式及报告的格式和要求;
  • 明列防腐蚀管理引用文件、标准、规范名称的清单;

注 1:设备、装置、管道、建(构)筑物等,此处统称"设备设施"。

注 2:防腐蚀全过程,指防腐蚀流程图、防腐蚀管理的职责、防腐蚀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台账、人员培训、使用管理、日常维护和检查、执行检查与考核、采用标准等。

注 3:装置及管道内综合防腐,宜将基材选择、添加缓蚀剂、内涂镀层和内衬里技术综合起来,减缓装置及管道内的腐蚀。

  • 设备点检管理
  • 点检基础工作

  • 企业宜建立设备点检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点检管理要求,并向应知制度的人员予以宣贯;

    :点检管理要求通常包括点检管理的职责划分、点检流程、点检作业规范、点检标准及记录、点检培训、点检仪器和软件系统点检器具的配备、点检计划与点检实施过程管理、点检发现的问题及处理要求、执行检查与考评、总结分析与改进。

  • 企业应根据设备管理的需要,确定需建立设备点检标准的设备。建立点检标准时应遵循如下要求:
    • 应明确建立点检标准的人员、时限、编制与审批、发布、培训等要求;
    • 适用时,企业的设备点巡检管理宜数据化、网络化,选择适合的供应商或自主开发适 合本企业管理要求的设备点巡检管理系统或模块,并配备必要的仪器、工具;

    :设备点巡检管理系统或模块,企业可在设备信息化系统内涵盖。

    3) 有建立点巡检管理系统或模块的企业,应明确需要进行点巡检管理的单位、设备、测点布局、测量参数、巡检内容等相关信息;

    4)企业应按"点检六定标准"(定点、定标、定态、定法、定时、定岗)的要求建立点检准,点检六定标准的基本要求:

    ——定点:需点检设备的系统、部件或部位;

    ——定标:判断正常或异常的定性或定量标准;

    ——定态:指点检的时机,如:运行、停止、运行/停止、或利用维修时拆卸后点检;

    ——定法:明确人体的感官(视、听、触、嗅、味)或具体的工具、检测设备、仪器名称等;

    ——定时:明确点检的间隔周期;

    ——定岗:明确点检的责任岗位。(根据需要,有的点检项目可不同岗位重复检查。) 5)必要时,可建立与设备安全或作业安全相关的专项点检标准;

    注:与作业安全相关的,如电工绝缘工具的定期检查与检测。

  • 必要时,根据点检标准建立点检记录,便于记录点检结果; d)必要时,根据点检标准建立点检实施计划,便于点检执行; e)必要时,编制点检路线图,以规范点检行走途径;
    • 必要时,将可视化方法应用于点检。
    • 企业应根据点检的需要,配置与点检相适宜的工具、仪器;必要时,对点检的仪器进行校准或检定;
      • 对执行点检的人员,应进行点检技能识别并提供相应的培训,确保其有能力执行点检工作。
  • 点检实施

在实施点检时,应遵循如下适用的要求: a) 应明确人员点检设备的责任区域或设备;

  • 点检人员应按点检管理要求和点检标准,实施点检工作,企业对点检有记录要求时,点检人员应及时、如实、规范记录点检结果;
  • 在点检中发现的设备故障隐患、劣化信息、异常信息,应如实记录,应及时处理或反馈给有关单位或人员予以处置;因条件限制(时间、备件或其他原因)暂时无法处理的,应制定监护措

施,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设备异常的管理应形成闭环。

  • 在实施点检的过程中,应根据设备改造、役龄、工作负荷、工况条件(环境)变化、点检结果、 劣化程度、维修后、点检仪器升级、设备信息化系统应用等因素,对点检标准、执行计划、点检记录、点检路线图等进行适宜性修订。
  • 必要时,对点检的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以掌握设备状态及劣化发展的趋势,以便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
  • 适用时,企业应对设备点检的电子数据档案进行有效管理。

    注 1:电子数据档案管理包括设备检测点设置,参数设置,门限设置与修改,采用仪器,历次检测数据,测试人员和设备异常及处理记录,数据的日常备份要求。

注 2:门限,指某一电路或器件的预先设定点的值。例如:设定的电流值或电压值。

  • 点检有效性与改进

  • 设备使用及设备管理人员,应对设备点检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与考核,以确保设备点检管理的有效性。
  • 宜定期对点检管理的绩效进行统计分析,以不断改进设备点检管理。
  • 应根据设备设施的使用环境、寿命等变化条件定期对点检标准、方法等进行调整。d)必要时,宜开展设备专项改善活动,参照"10 改进"。

    注 1:点检分析的项目,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此)波形频谱分析、故障判定类别、报警类别分析、特征频率组分析、巡检报表分析、故障检出率、点检执行情况、点检到位分析、点检考勤分析、错检漏检分析、长周期点检计划完成情况、人员点检技能达标情况等

    注 2:点检改进主要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标准数据库建立等几个方面的人、物、流程等进行改善精进。

  • 设备状态监测管理
  • 企业内部实施状态监测,应规范以下适用的要求:
    • 以文件形式明确设备状态监测的职责及工作流程;
    • 从事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
    • 根据设备重要度、故障发生率和可诊断性,识别并确定纳入状态监测的设备、监测部位(或点);
    • 建立设备状态监测标准;
    • 实施状态监测,对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形成状态监测记录;
    • 分析状态监测数据,对设备状态、精度等进行诊断评价,形成诊断、评价记录;
    • 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存在劣化倾向或异常的设备采取措施改善;
    • 对监测诊断的评价记录和改善措施进行验证。

      注 1:状态监测标准,通常包括设备名称与位号、监测图示、设备相关参数、监测点、标准范围(如:警示状态、报警值、危险值)等信息。

      注 2:状态监测的措施,如:测振、振动分析、测温、热成像、监控温升变化、测转速、声发射、油液分析、无损检测等各种涉及设备状态的参数信息,多元综合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

  • 企业外协实施设备状态监测(检测),宜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并遵循以下适用的要求:
    • 按需提出需要外协状态监测(检测)的设备及监测(检测)项目;
    • 视需编制外协状态监测(检测)的年度计划及预算;
  • 选择并确定具有监测(检测)项目资质的供方,签订合作协议或合同,并组织项目实施;
  • 应对外协状态监测(检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管理、验收、质量跟踪,协调解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
  • 应要求外协监测(检测)单位提供监测(检测)记录及诊断报告;
  • 应根据诊断的结果及监测(检测)单位的建议,对存在问题的设备采取措施改善,并验证改善效果;
  • 宜按本标准"8.19 设备供方管理",对外协状态监测(检测)单位进行管理;

注:现场状态监测实施的安全管理,参照本标准"8.23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8.23.4 外协单位"中的要求进行管理。

  • 设备润滑管理
  • 组织及人员

  • 企业应根据设备润滑管理的需要,明确润滑管理的部门,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润滑管理和技术人员,明确企业设备润滑管理各层次从事设备润滑管理岗位人员和日常润滑工作人员的职责;
  • 应对从事润滑相关的人员,提供相应的润滑管理、润滑标准、实用技术等培训,以确保其有能力履行其职责;

注 1:企业的设备润滑管理,通常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宜配备专职润滑工程师,中小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宜配备兼职润滑工程师,加换油工可专职或兼职。

注 2:企业设备润滑管理各层次,通常指公司或厂、部门或科室、车间或工段、班组。

  • 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设备润滑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应涵盖企业设备润滑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设备润滑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及润滑管理检查与考核要求,以规范企业的日常润滑管理工作;

注:设备润滑管理全过程的主要内容:润滑剂的选型(含润滑剂替代选择)、需求计划、采购验收(新油质量评价)、入库存储、润滑剂发放、润滑剂及润滑设施器具的可视化管理、设备日常润滑及巡检(定点、定质、定量、定时、定法、定人)、设备润滑与磨损状态监测(在用油评价)、设备润滑系统的污染控制、设备润滑磨损故障分析及预防、密封止漏、换油周期确定、加油换油清洗、康复处理、废油回收及处置、设备润滑系统及装置的改进,以及促进实施润滑管理的要求。

  • 润滑规范

企业应根据需要,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润滑可视化标准、油品仓储规范(或油品 6S 管理标准)、加换油品规范、液压系统清洗换油规范、污染控制规范、油液监测技术规范(检测取样规范)等;

  • 油品选型

润滑专业人员宜根据设备种类、负荷、温度、速度、压力、(工况)环境、介质、能耗、成本等因 素、设备相关润滑技术资料、使用经验等,综合考虑确定适合设备使用的润滑剂种类、牌号和质量等级;

注:必要时,企业可委托润滑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油品选型服务。在保障设备润滑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润滑油品种类, 优化油品管理,可降低成本。

  • 润滑标准

企业应确定需建立润滑标准的设备,并按"润滑六定标准"(定点、定质、定量、定时、定法、定

岗)的要求建立润滑标准。润滑六定标准的基本要求:

  • 定点:指添加或更换润滑剂的部位或装置;
  • 定质:指润滑剂的名称、牌号,应按润滑剂相关标准规范填写;
  • 定量:指对设备润滑剂使用的量,定量的应明确参数和计量单位,定性描述应具体明确;
  • 定时:指添加或更换润滑剂的间隔周期,以及润滑剂的检测周期;
  • 定法:指润滑时使用的工具,如:手工油脂枪加注、手工涂抹、手动泵加注,或自动润滑等;
  • 定岗:指明确执行润滑的岗位。

    注 1:对简单的设备或企业确定不用单独编制润滑标准的设备,可根据需要将润滑标准的内容融合到设备保养标准或检查标准或相应的表格内。

注 2:对需要利用拆卸设备进行润滑的部位,可将润滑的具体要求,写在设备保养或检修标准内。

  • 油品更换计划

油品更换分为按期更换与按质更换。对按期更换油品的设备,应建立润滑换油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对按质换油的设备,应确定油品检测周期,并根据油品检测结果确定更换的时间;

  • 采购与入库

  • 润滑剂的需求计划和采购,应按润滑标准润滑剂的名称和牌号正确填写,并按企业采购相关管理制度执行采购。
  • 入库的润滑剂名称、牌号、数量、质量等应符合采购单的要求,新润滑剂入库,应有产品合格证,有条件的企业可根据需要进行抽检或外协检测。
  • 润滑剂存放管理

润滑剂存放管理应遵循以下要求:

  • 应使用专用的容器装新润滑剂,不可使用盛装了其他介质的容器装润滑剂;
  • 标示定位。应对存放区域或位置、润滑剂、器具、润滑设备,明确标示润滑剂的名称和牌号, 并按标示分类放置;
  • 确保润滑剂存放的环境洁净,存放环境应防尘、防泄漏、防变质、防火、防雨、防晒,油品储存的环境温度,宜按润滑剂厂商的建议;
  • 存放污染控制。存储的环境不污染润滑剂,润滑剂的容器应加盖密封,润滑器具应有防尘措施, 油品转桶应过滤,应确保润滑器具清洁;
  • 现场润滑实施

  • 人员技能。对具体从事现场设备润滑的人员,应培训其岗位润滑作业应知的制度标准(规范) 和操作方法,确保人员应知应会;
  • 润滑器具。企业应根据润滑管理的需要,配置必要的润滑器具柜、容器、润滑工具设备、过滤设备。必要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润滑剂检测仪器;
  • 可视化应用。根据需要,对油标、油镜、油杯、油位表、油温表、油压表等,进行油位标示, 以方便日常检查。
  • 润滑作业。润滑执行人员,应按企业的润滑管理要求、操作规范、润滑标准等,对设备做好添加、过滤(在线或离线)、取样、检测、清洗、更换(滤芯)、换油等工作;
  • 在用油污染控制
    • 在添加润滑剂时,应确保添加润滑剂的口洁净、润滑器具洁净;
  • 添加油品时,应做好油品过滤;
  • 用后的润滑剂应加盖密封,润滑器具应防尘;
  • 适用时,视情或按期清洗或更换油箱透气帽;
  • 换油前,应按清洗换油规程,对润滑系统或装置进行清洗及换油;
  • 在更换或检修润滑系统时,应确保零部件、工具清洁,更换环境不污染润滑系统;
  • 根据需要,对油品进行在线或离线过滤。

注:润滑过滤

  • 润滑剂转桶的次数越多,与空气及器具等接触的次数越多,油品被污染的可能性则越大;
  • 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并使用滤油机进行离线或在在线过滤;
  • 大桶经滤油机直接加入设备油箱的,可不用另外加滤网;
  • 油桶滤网和漏斗滤网采用不锈钢网或铜丝网,新油转桶或加注过滤网的目数,宜参考下列要求:

    ——低粘度(≤ISO VG 46#)润滑油:油桶滤网 100 目,漏斗滤网为 120 目。

    ——中粘度(ISO VG 28~150#)润滑油:油桶滤网为 80 目,漏斗滤网为 100 目。

    ——中粘度(≥ISO VG 220#)润滑油:油桶滤网为 60 目,漏斗滤网为 80 目。

  • 润滑日常检查

  • 润滑元件、附件齐全、完好;
  • 油标、油镜清晰,油位、油压、油温,在规定范围;
  • 润滑部位润滑良好,无干摩擦现象;
  • 透气帽通畅,表面无杂物堵塞透气孔;
  • 无渗漏现象,无加脂注油过多导致的溢流污染其他部件或地面的现象;
  • 自动润滑系统功能正常;
  • 油品在线监测系统或在线过滤系统,运行正常。8.7.11 废润滑剂管理
    • 废油,残留及废弃润滑脂及使用后的包装物,应妥善处理,不得污染环境;
    • 企业应对废油进行回收,应将废油装在加盖的容器内;
    • 存放废油的区域或装废油的桶,应醒目标示"废油";
  • 企业应委托有资质的油品回收厂商回收废油。8.7.12 检查与改进
    • 企业设备管理者,应组织或指定人员,对企业润滑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 视需要,企业宜采取措施改进设备润滑系统或装置,以减少润滑故障、改善设备润滑效果、降低油耗和能耗,或减少人工润滑的劳动强度等。
    • 视需要,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宜对年度润滑剂消耗量、需要润滑的设备零部件消耗量进行统计, 宜对设备润滑磨损故障停机时间和原因进行分析与记录,以便识别改进的机会。
    • 视需要,企业的润滑管理与实用技术培训、油品检测、润滑剂选型、润滑故障诊断、润滑管理专项评审或咨询等,可委托专业的润滑服务机构或润滑专业人员提供服务。
    • 适用时,企业宜对为本企业提供润滑服务的供方,参照本标准条款"8.19 设备供方管理"进行管理。
  • 管道管理

适用时,企业应规范管道管理,宜涵盖如下适用的要求:

  • 必要时,企业应建立管道管理制度、管道检查标准,编制管道管理所需的记录表和检查计划 b) 压力管道,按特种设备的相关要求进行管理;

    注 1:管道管理制度,通常包括管道管理的职责与分工、管道施工和质量验收管理、管道试运投产管理、管道信息和技术档案管理、管道检验管理、管道巡检管理、通球清理等。

    注 2:管道管理应包括管道涉及到的管道、管件、阀门、管架及管架基础等。

    注 3:对输送可燃、易爆或有毒介质的压力管道,应建立巡检(线)检查制度和应急措施(方案),并进行演练。巡检记录通常包括巡检时间、路线、内容及报告和处理的问题。

    注 4:管道检查标准,通常涵盖管道的宏观检查、管道内部检测。对管道检查标准的要求,参考本标准要素"设备点检管理、设备状态监测管理"。

    注 5:管道记录,如:管道运行记录、管道开停车记录、管道隐患监护措施实施情况记录、管道改造施工记录、检修报告、管道事故处理记录、检验方案

    注 6:按质检总局《特种设备目录》,特种设备里的压力管道下设工业管道,企业在编制管理制度和标准时,应满足特种设备的管理要求。

    c) 必要时,企业应建立管道操作规程;

    • 按管道检查要求和检查计划,实施管道检查并记录;检查时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或按企业规定的要求上报处理;
    • 建立管道基本信息台帐,工业管道资料齐备;
    • 地面管道应有介质、流向等标识,地下敷设的管道应在地面设置走向和介质等标识; g) 必要时,外协检测管道,应选择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及人员进行管道检验工作;

      h) 对从事管道安装与检修的施工队伍,应具有管道安装修理资质,企业应做好管道安装与修理工程的验收、投用管理。

      注 1:管道操作规程通常包括操作工艺指标、重点检查项目和部位、紧急情况的处置和报告程序;

      注 2:管道信息台帐,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此):管道名称、管道号、管道级别(按照工业管道级别划分规定填)、设计单位、安装单位、安装年月、投用年月、管道规格(公称直径 mm、公称壁厚 mm、道长度 m、)、设计/工作条件(压力 MPa、温度℃)、输送介质管道材质、起止点、防腐方式、保温(绝热)方式、清洗介质、铺设方式、焊口数量,以及附件信息等,压力管道还需有检验周期、检验结论、检验机构名称、下次检验日期、备注。

      注 3:工业管道资料,通常指管道平面布置图、管道工艺流程图、单线图、历次在线检验报告、历次全面检验报告、运行参数等技术资料。

      注 4:地下敷设的管道标识,如:管道沿线阴极保护测试桩标识、里程桩标识、转角桩标识。除对管道标识外,可根据管理需要,对阀门等设备进行(标号挂牌)标识。

  • 仪表管理

适用时,企业对仪表的管理宜考虑以下适用的要求: 8.9.1 管理机制

  • 明确仪表的归口管理部门,配置与仪表管理相适应的专职技术人员;
  • 建立仪表管理制度;制度宜包括仪表管理的机构与职责、仪表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

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检查考核的全过程;

  • 根据仪表管理需要,编制仪表运行、保养、检查、校验、检修所需的标准或规程,并对使用人员做好培训;
  • 建立仪表台帐、档案和基础资料;
  • 视管理需要,建立仪表管理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与改进;
  • 定期检查仪表管理的执行情况并视需进行分析与改进。
  • 仪表选型、安装与验收宜考虑以下:

    • 综合考虑满足生产需要、安全可靠性(选用的仪表需考虑外壳防护等级(IP)适应使用环境)、技术先进性、企业仪表现状和发展规划、主流机种、经济性;
    • 经过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合格产品;
    • 有利于企业集中管理,有利于系统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
    • 仪表安装及验收,应符合仪表相关国标、行业及厂商的技术要求,验收后应有记录。

      注 1:仪器仪表,在选型时应考虑到防冻防凝等环境要求,安装仪表时应充分考虑仪表的防冻防凝,如导压管尽可能短,要便于保温、伴热等。

注 2:仪表安装与验收,可参考标准 GB 500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 仪表的使用、维护、故障处理和检修管理宜考虑以下:

    • 仪表在投用前,宜由技术人员根据仪表的特点编制相关规程,并对仪表的操作及保养人员进行培训,视需要委外培训;
    • 用于监视和测量的仪表,应在使用前和(或)按规定的时间间隔或进行检定/校准;
    • 仪表应有醒目的仪表名称、位号、重要参数等标识,并与仪表台账一致;适用时,可对仪表的工作范围进行可视化标示,以方便日常巡检;放射性仪表现场要有明显的警示标记;
    • 按企业既定的标准和要求,做好仪表的日常检查、保养工作;
    • 仪表运行或检查、检修时发现异常或故障,仪表技术人员应及时进行处理,并对故障现象、原因、处理方法及结果予以记录;
    • 应按有关计量法规要求,编制仪表检定/校准计划并实施,检定/校准后的仪表应有检定/校准状态标签、记录,不应使用超期未检或检定不合格的仪表;
    • 对仪表缺陷、故障、变更、联锁系统保养、检修、操作、检定等需退出联锁状态或需要办理仪表作业工作票的,应按企业规定要求办理联锁工作票或仪表作业工作票,经权责人员批准后方可实施;
    • 仪表检修,通常随设备装置停工时进行,视需编制检修计划,准备检修所需的备品备件、材料、工具和标准仪器,需委外检修的仪表则外协检修;检修后应有记录;
    • 适用时,仪表单机校准后应进行回路联校,参加联锁的仪表还应进行联锁回路确认。

      注 1:仪表分类:温度检测仪表、压力检测仪表、流量检测仪表、物位检测仪表、机械量检测仪表、成分分析和物性检测仪表(如:辐射火焰探测器、噪声测量仪、粉尘浓度测量仪)等。

      注 2:仪表管理指标通常指"仪表四率",即仪表完好率、使用率、控制率、泄漏率。也可统计联锁系统投用率、可燃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安装率、完好率和使用率等。

      注 3:仪表档案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包括(装置整套仪表自控设计图纸及竣工图);设计修改文件和材料代用文件;隐患工程资料和记录; 仪表安装及质量检查记录;电缆绝缘测试记录;接地电阻测试记录;仪表风和导压管等扫线、试压、试漏记录;仪表设备和材料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仪表校验和试验记录; 回路试验和系统试验记录;仪表设备交接清单;报警、联锁系统调试记录;智能仪表、DCS、ESD、PLC 组态记录工作单;未完工程项目明细表等;仪表设备说明书。

注 4:自动化仪表设备的检修周期原则上根据其在生产装置的大修周期确定,国家有强制规定的按有关要求执行。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物资人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年12月4日08:45:42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