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设备管理体系标准《设备管理体系-要求》PMS T1-2018

2020年12月4日08:45:42
评论
8,040

注 5:仪表检修,指对仪表的清洁润滑,解体清洗、除垢,整机或主要部件检查及性能测试、调整、校验、更换主要零部件或易损件,恢复外观、整体修复、程序检查、总体(整机)性能试验、用户软件及数据备份,使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出厂要求。

注 6:仪表检修记录的内容需包括:检修仪表的位号、装置名称、仪表名称及规格型号;外观检查记录;重要仪表系统检修前的测试记录、设定值记录;检修后的测试、校验记录、设定值记录;检修中更换的零部件、调整过的部位;校验时所用的标准仪器名称、量程、精度及仪器编号;记事栏;检修日期和检修、验收人员的签字。

企业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TSG 08-2017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等国家、行业有关特种设备的法规及标准,策划、建立并有效实施企业的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和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程。

注 1:安全法规及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TSG 03-2015《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导则》、TSG 08-2017《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等。

适用时,企业对计量设备的管理,通常宜涵盖以下要求(但不限于此): a) 应明确计量设备的归口管理部门及计量设备涉及的部门及岗位。

  • 应明确计量设备管理的制度,涵盖计量设备的需求计划与选型、采购、验收、计量台账、操作及校准规程、使用、保养、检定、维修、报废等。
  • 使用、保养、检查(点检)管理:
    • 应经计量检定合格,并有合格标签;
    • 计量设备的工作环境条件,符合设备的设计要求;
    • 计量设备的使用者经过操作、保养培训且符合要求;
    • 视需要,建立计量设备的操作规程;
    • 视需要,建立计量设备的保养标准并按标准实施;
    • 视需要,建立计量设备的检查标准并按标准实施;
  • 为防止误用,严禁使用无检定合格证或者超过检定周期以及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设备。d) 检定或校准
    • 企业内部校准的计量设备,应编制相应的校准规程,应编制校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校验后应有记录和校准状态标签。
    • 外协检定或校准计量设备,应编制检定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应向当地县(市)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联系有关检定事宜,检定后应有检定记录和校准状态标签。
    • 维修与报废
      • 能内部维修的计量设备,可由内部专业人员进行维修;
      • 需外协维修时,应按企业规定要求外协维修;
      • 应有维修的记录;
      • 符合报废条件的计量设备,按企业的审批程序办理报废。

    注1:计量设备台帐,需包括(但不限于此)使用部门、分类编号、设备名称、设备编号、规格型号、测量范围、

精度等级、出厂编号、制造厂商、启用日期、检定周期、检定周期单位、检定日期、检定单位、检定费用、下次检定日期、检定结果、设备状态、存放地点、备注等。

注2:计量设备管理,可参考:GBT 19022/ISO10012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 设备故障管理

企业应明确设备故障管理的要求并实施:

  • 应明确故障管理的流程和管理要求,管理要求宜涵盖故障信息来源、传递方式及途径、故障信息及故障处理、故障处理后的统计分析与改进;
  • 根据故障的程度及故障后果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故障;必要时,对故障后果影响大的设备,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 故障统计分析与改进;
      • 必要时,通过对设备故障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识别改进的机会。
      • 必要时,根据故障分析或改进的结果,改进操作规程、保养规程、维修计划、备件管理、点检管理、润滑管理、周期性维修及换件、举一反三同类改善等。

    d) 必要时,宜将典型的故障形成故障案例,以作为故障识别、预防、判断、消除的经验积累,宜采取适当的方式将故障案例分享给相关岗位,以丰富企业的知识管理内容。

e)视需要,培养专业的设备故障诊断分析工程师团队; f) 应保持活动结果的证据。

注 1:设备故障数据和统计信息通常包括:日期、设备名称编号、发现者、时间、部位、专业及现象、原因、解决措施、零部件耗用情况、处理者、从故障发生到设备恢复正常的时间、设备故障次数、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期、费用等。

注 2:为方便故障统计,企业可考虑将故障分为:设计不当、制造不当、安装不当、操作不当、保养不当、维修不当、备件质量不当、点检不当、自然劣化、自然灾害、其他。

注:设备故障案例,通常包括设备故障案例名称、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处理、防止再发措施等内容。

  • 设备维修管理
  • 维修的基础管理

  • 企业应建立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制度应涵盖维修管理的权责、不同的维修方式、内部维修或外协维修所对应的流程和管理要求、设备"修前、修中、修后"的管理要求,以及本条标准适用的要求;

    注 1:维修方式,各企业可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而定,如:抢修、日常维修、年度检修、外协维修等,可分类制订维修计划,如:日常维修计划、月维修计划、年维修计划,以及根据消耗件、磨损件等周期性的换件计划等。

  • 设备管理者应根据维修管理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建立维修作业标准或技术标准、维修定额标准

    以及与维修作业相适应的安全工作程序;

注 1:维修技术标准,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此):

  • 设备零部件的性能、构造(简明示意图)、材料等。
  • 设备零部件的维修特性(劣化倾向、异常现象发生状态)。
  • 设备零部件的维修技术管理值。如:维修周期及内容;主要部件及装配的质量标准。如:图面尺寸、安装间隙、平衡、对中、容许值(磨损量,还有温度、压力、流量、电流、电压、振动等)
  • 试运转及验收要求。

注 2:维修作业标准,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此):

  • 作业名称。
  • 工种及数量。
  • 工具及数量、材质、测定。
  • 安全措施(动火等级、作业环境危险源辨识、动火等级)。
  • 作业顺序与技术要点。
  • 设备、工艺、质量验收要求。
  • 适用时,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和设备经济维修需要,建立设备维修模型,必要时予以改进;

    注:维修模型,指企业各主作业线设备的维修周期、时间、工序组合、施工日、维修负荷(人数)五要素的综合平衡设定表称为维修模型。维修模型由设备部负责设定,企业领导审核批准,纳入企业经营计划并作为其他计划编制的前提条件。

  • 根据需要,配置能有效执行设备维修的资源;
  • 适用时,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宜建立检修施工队伍资质管理资源库并进行考评;

    注:维修资源,主要指内部维修资源和外部维修资源。

    • 内部维修资源指维修人员的工种、数量、维修技能、维修工机具、维修费用等;
    • 外部维修资源,通常指社会化维修资源,如合同或协议式的内部维修单位、外部维修单位、设备供应商、专业维修单位等,主要包括所具备的资质等级、专业特长、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维修工机具能力、费率标准、信誉级别、配套服务等。
    • 企业为有效提高检修速度或质量,解决检维修难题等,可进行检维修措施创新,或设计使用专用的检维修工具。
  • 适用时,应按现场 6S 及可视化的管理要求,做好维修房/场地的管理,确保维修房/场地安全、

    整洁有序。

    • 维修安全管理

  • 设备管理部门及安全管理部门应要求及指导参与检修的相关人员,对检修的工作任务和内容进行评审,判断是否需要做检修工作风险分析;
  • 若判断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则应进行检修工作安全分析,识别存在的危险,编制风险控制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通过沟通与培训确保参与检修的人员理解完成该工作任务所涉及的活动细节及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每个人的职责。应在开工前具体落实安全措施,并由企业指定人员进行全过程安全监督、检查与考核,并视需进行检修安全总结与改进。

注 1:检修工作安全分析要点:

  • 识别每一步可能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落实责任人;
  • 工作安全分析,可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回顾和检查法等。

注 2:不需要进行检修工作安全分析的,如: 1)危害/风险明确且已被清楚了解的工作;

  • 已经有标准操作程序的工作(如:在检修作业标准内已明确要求);
  • 与工艺安全管理有关的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
  • 预防性维修管理

    • 企业应根据设备管理的需要,根据从日常使用、保养、润滑、紧固、调整、点检、检定、状态监测、周期性维修、周期性换件等信息,以及特殊行业的标准要求,做好设备预防性维修; 1)根据上述信息确定需要进行预防性维修的设备及编制相应的年度预防性维修计划,并报相关

      管理人员进行审批;

注:年度预防维修计划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名称、设备编号、型号、安装位置、需要维修的部件、维修内容、部件完好标准、计划维修工时、维修周期、计划实施的月份等。

  • 根据已审批的年度预防性维修计划及实际生产情况制定月度预防性维修计划,报相关管理人

员审批后执行;

注:月度预防性维修计划可在年度计划内容基础上增加计划执行日期。

  • 在执行完维修内容后,填写相应的维修记录;
  • 定期检查预防性维修计划的执行情况,为制定下一年度的预防性维修计划作参考。
  • 必要时,企业可研究并积极探索关键设备状态(预知)维修的管理活动,为预防性维修积累经验。
  • 日常维修管理

    • 日常维修信息的来源。根据设备操作、运行、保养、润滑、点检/检查、状态监测(检测)、校准、故障等发现设备隐患/异常等问题,明确维修信息的反馈流程、方式和要求。

注 1:反馈流程,指当某岗位发现问题时,将信息及时通知给哪些岗位。

注 2:维修信息反馈的方式,如:口头、电话、微信、QQ、APP、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系统、维修单等。

注 3:反馈要求,如反馈的时间要求,对维修信息描述的要求等。

  • 根据维修需求的信息,企业内部维修人员或外协维修人员,对设备问题进行诊断分析,根据设备装置的隐患/异常程度,确定维修的方式和时机;除抢修外,日常维修宜由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纳入日常维修计划或年度检修计划内,并视需与生产等相关部门协调好检修时间。
  • 修前,由维修管理人员,根据维修的需要,确定维修的时间、安排人员、准备物资、落实安全措施(含办理相关作业票)、准备所需的技术资料。

  • 修中,应做好修中安全管理、拆卸、清洗、诊断与检测、部件修复更换、安装、试车、验收、清场,以及检修现场管理等工作;若是外协维修,维修管理人员应指定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 修后,维修结束时应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应做好维修验收、维修记录、维修统计等工作,以及对更换备件、材料、废弃物的处理。
  • 需要时,可将维修经验和方法进行总结,编制检修报告、编制或优化检修标准,分享方法或经验,以及优化相关的标准、计划,申请专利等。

    注 1:日常检修计划信息的来源,如:通过运行、点检、检测等发现的维修项目,及及已出现故障维修;周期性的检修、更换项目;技术改造项目。

注 2:维修现场管理,如:

1)采用先进、适用的专用工具,杜绝野蛮拆装,做到"三条线"、"三不见天"、"三不落地"、"三净": "三 条 线":工具摆放一条线、零件摆放一条线、材料摆放一条线。 "三不见天":润滑油脂不见天、清洗过的机件不见天、精密的量具不见天。 "三不落地":工具不落地、零配件不落地、油污不落地。

"三净":停工场地净、检修场地净、开工场地净。 2)现场洁净要求:施工区与生产区一样干净。

  • 拆卸任何紧固件不能用风焊切割,特殊情况无法拆卸而必须切割的要经设备员签字同意。
  • 拆卸的管口、换热器封头需包好,防止杂物进入。
  • 拆开的密封面要包好,防止损坏密封面。
  • 各施工单位做到材料和拆卸的设备、零部件分类堆放。

注 3:设备日常维修统计表的内容通常包括:序号、部门、设备名称、设备编号、故障部位及现象、故障原因、故障处理方法、更换备件的名称规格数量、处理后效果、故障类别、维修日期、维修人、维修时间等。

注 4:维修总结报告宜涵盖:维修目标实现(包括项目、安全、质量、环保、费用等)、本次维修经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等。

  • 项目式大修管理

  • 修前管理。企业应遵循如下适用的要求: 1) 维修机构及职责;
    • 维修管理任务分工;
    • 维修的单位、范围、专业、对象及项目划分;

    注:适用时,大修范围包括停工装置、总工期、主要项目介绍等。

    • 维修项目分类统计;

    注:利用维修需要处理的对象、数量及分工等信息。

    • 维修计划与进度控制;

    注:适用时,编制维修计划实施网络计划。

    • 维修所需的备品配件、材料、工机具、安全防护清单;
    • 维修施工方案;

      注 1:施工方案应涵盖施工进度计划、人力负荷分配、工机具平衡、水电风气停送和取用以及质量、安全、环境和消防保证措施等。

      注 2:对于大型的修理、修护应通过施工进度项目管理计划,确定关键维修实施路径,应识别出最早开工、最早结束、最晚开始、最晚结束、工期以及浮动工期等事项,以利于在派工过程中的成本最优。

    • 维修鉴定技术方案;
    • 维修现场管理要求:应以现场 6S 管理为指导,落实包括维修平面布置设计、现场用看板、物料分类放置标识牌、现场安全警示标志、人员安全着装、水电风气停送挂牌、立体交叉作业、废液及废固体物回收、转运与处理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内容;
      • 维修涉及到技术改造的,应参照本标准"8.15 设备技改管理"的要求;
      • 维修质量管理方案;
      • 维修用图纸资料及相关标准;
      • 维修合同管理方案;
      • 维修准备沟通协调会;
        • 维修技术资料、档案的准备;
  • 维修应急方案预制订,必要时进行演练。b)修中管理。企业应遵循如下适用的要求:
    • 维修现场管理,宜按"a) 修前管理" 中"维修现场管理要求"实施;
    • 根据维修管理要求及技术标准,对需要进行技术鉴定与检测的设备,应对设备功能、精度、安全保护装置和缺陷隐患处理等进行鉴定、检测;
      • 应按质量管理方案,对维修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验收;
      • 每日维修例会。
    • 修后管理。企业应遵循如下适用的要求:
      • 维修统计与改进。企业应根据维修管理的需要,收集并统计维修方面的信息,用于维修总结与改进。

        注 1:维修信息通常指维修起止时间、维修计划项目、专业及内容、临时追加的维修项目、各工种人数及工时、备品备件用量、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的方法、设备维修次数及间隔期统计、维修费用、开车一次成功率、安

全零事件 、质量一次合格率 、计划项目完成率、计划时间命中率、增减项目变动率 、长周期达标率 、进度指标完成率 、遗留问题等

注 2:维修改善,通常指提高维修技能、提高维修效率、引进有效维修技术、优化维修项目、缩短维修工期、延长维修周期,提高维修质量、维修精度和维修经济性。

  • 适用时,宜编制维修(大修)总结报告。

注:维修总结报告,宜涵盖适当以下适用的项目:

——维修概况;

——本周期设备运行状况(本周期,指维修后设备运行状况。)

——维修工程组织;

——设备鉴定、检测、维修、变更、报废、更新、调试、试运行、质量等内容概述;

——设备维修方案主要内容概述;设备维修方案主要内容概述,主要包括进度计划、人力负荷、工机具平衡、水电风气停送和取用以及质量、安全、环境和消防保证措施等。

——设备维修过程重大事件备案;

——对维修管理、维修质量、费用控制、备品配件及材料供应的评价和改进建议;

——维修遗留问题和备忘录;

——存在问题分析及下周期改进打算;

——其他内容。

  • 适用时,实施维修改善,并验证其改善结果;
  • 对维修过程中所有采集的相关数据、过程照片进行系统性整理,以作为大修的经验积累;
  • 根据需要,组织维修经验交流,分享成果,以丰富企业的知识管理内。
  • 设备事故管理

企业应明确设备事故管理要求,要求应涵盖如下内容:

a)应根据需要,识别设备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针对潜在风险制定相适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以防止或减少事故发生,使风险降到最低。

  • 应明确设备事故管理的组织、规范报告、调查、抢修、调查、分析、处理和防范等程序和过程, 其内容需涵盖:
    • 设备事故的性质、分类和分级;

注 1:事故分类,通常分为责任事故、质量事故、自然事故;

注 2:事故性质,通常指违规操作、擅自离岗、超负荷运转、点检漏检、日常维护不良、设备欠修、超期服役、忽视安全措施、安全保护装置失灵、维修质量缺陷、设备先天设计缺陷、备品配件质量、润滑不良以及其他不可预见或不可抗拒因素影响等。

注 3:事故分级:依据国家及相关行业的分级规定执行,如特大设备事故、重大设备事故、较大事故、一般设备事故以及事故苗头等。

注 4:设备事故与设备故障的区分及处理:按原因和损失来区分:一是人为责任原因造成的,二是达到事故损失标准。非人为原因造成的可以转为设备故障来处理,人为原因造成但损失达不到事故等级可以按照违章来处理。

  • 设备事故发生、报告、紧急疏散、现场保护、组织抢修、事故调查、原因分析、纠正措施、

事故防范、结果验证、记录归档;

  • 发生设备事故后,在组织抢修恢复生产的同时,应及时组织采集现场事故信息,并按照事故级别报告有关管理部门;
  • 应及时组织事故分析会,做好事故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整改和设备事故管理"四不放过";

    注:事故管理"四不放过"规定: 1) 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 事故责任者未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
    • 相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 防范措施未得到落实不放过。
  • 应对事故设备的安全、工艺、机电性能,以及设备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测评,对纠正措施执行进行验证,并对不适宜措施进行改进;
  • 应保持活动结果的证据。
  • 设备技改管理
  • 在技术改造前,明确设备改造的需求目标,应考虑安全、生产、质量、环境、节能等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应进行必要的论证,并按企业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 必要时,宜将设备技改与环保、计量、节能等相关联的设备同时纳入规划与设计,确保同步; c) 应控制技术改造的过程,包括项目、进度、费用、质量、安全、环境和其他相关要求,确保符

    合技术改造的预期要求;

    • 应做好技术改造后设备的后评估和总结工作,同时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重新辩识/识别,验证其与预期目标和要求的符合程度;
    • 必要时,宜将技术改造结果形成技改案例,并分享给相关人员,视需要推广或持续改善,扩大技改成果;
    • 必要时,宜将技术改造所创造的成果,申请专利。

    注:设备技术改造是体现设备管理持续改进的方式之一。

  • 设备备件管理

适用时,企业应遵循如下适用的要求:

  • 企业宜配置设备备件管理的人员,并明确其职责;
  • 企业宜建立备件管理制度,制度涵盖备件全过程管理;

    注 1:备件全过程管理,指备件需求计划、资金计划、订货计划、验收、入库、在库、出库、上机、下机、处置、统计分析与改进。

    注 2:企业备件管理的目的是在更换、维修设备时,能按时、按质、按量、经济的供给备件。备件管理是不断追求合理化水平的动态过程,备件计划的准确性,是企业设备管理综合水平的体现;

  • 企业宜建立备件分类标准、备件编码标准、设备 BOM、备件技术标准、备件数据库等;备件实

物与图纸及技术资料一致,修订图纸资料应履行审批手续; d) 企业宜提供备件资金,并对备件资金、备件价格进行管控;

  • 企业宜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备件的储备方式,如:虚拟中心库、多级库、社会资源库、零库存

    (寄售备件)等;

注:虚拟中心库,指共享库存信息和库存备件。

  • 备件需求计划,应明确计划来源和依据;
    • 备件的获得,可通过采购、外协加工、企业自行加工等方式获得;备件的获得应符合备件需求计划中要求的品名、型号/规格、数量、质量、日期等要求,并按采购要求验收备件;

注 1:备件的采购形式,如:集中采购、招标采购、评议采购、物资采购平台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网购等。

注 2:当设备制造商采用第三方标准零部件(如轴承,PLC,继电器)时,应提供主机厂零部件与第三方部件的编号对照表。

  • 备件库房管理,应根据备件专业及特性分区存放,运用可视化技术及条码或二维码等,明确备

    件的存放位置、品名、规格、匹配库区架位物码。库房温度、温度、防尘、防火等符合备件存储要求;

  • 备件出入库、调剂、在库、盘点、减值、报废及实物处置管理,应保持帐、卡、物、资金一致;

    注:备件管理应注意避免:有账无物或者有物无帐的异常状况、备件选择靠经验、采购计划性不足、备件信息异常、新设备导入时未进行备件管理、备件种类繁多资金占用大、呆库存等问题。

  • 必要时,可建立备件储备和备件消耗定额;可行时,通过统计分析以识别备件消耗规律,为改

    进备件需求计划或做备件改善;

    • 备件替代或性能提升管理;必要时,以可行、可靠和经济为原则开展备件替代性和以提高备件性能、寿命为目标的性能提升工作;
    • 备件指标管理,应根据管理需要,选择适合的备件指标进行管理,形成信息来源、统计、分析、改进的闭环管理;

:备件指标通常指备件计划准确率、备件质量异议次数、关键高价值备件上机率、备件修复率、备件库存资金等。

  • 依据企业实际需要导入必要的备件信息化管理,以方便查找备件、统计分析等工作; n) 适用时,可对备件进行修复或再制造,使其质量或性能不亚于原先的备件;

    o) 必要时,对备件供方进行管理,参照本标准"8.19 设备供方管理"要求。

  • 设备节能管理

企业为高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合理降低能源消耗,企业应明确如下适用的要求:

  • 宜建立能源管理制度,明确设备能源管理的单位及岗位职责;
  • 应对员工进行能源管理制度、节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
  • 应识别并确定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设备;
  • 宜建立可测量的节能控制指标和相应的考核制度;
    • 宜合理配备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能源计量器具,提高能源计量基础能力,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 建立能源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明确能源统计人员,并按能源数据采集要求进行采集、统计和报送;
    • 应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源消耗及利用效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和消耗状况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而视需采取措施改善;
    • 必要时,采用高效的节能工艺、技术、设备(产品),并同时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经济效益。

      注 1:节能设备、技术和方法,如:合理匹配各系统和设备以优化用能、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智能微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余热余压利用和绿色照明等技术

      注 2: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可参考《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工业节能管理办法》、GB/T 13234《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 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

  • 设备报废管理
  • 企业应明确设备闲置和报废的管理要求,属以下情况的(但不局限于此),企业可实施设备报废:
    • 维修无法恢复其性能,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及质量要求的设备;
  • 无法修复或修复不符合经济原则的设备;
  • 设备老化、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设备;
  • 属于国家法规规定的强制淘汰设备;
  • 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进行改造又不经济的设备;
  • 因扩建、改建或因生产变更需要,拆除无法调剂、利用的设备;
  • 特种设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报废:

    —— 能效指标超标或者使用安全性能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且无改造、维修价值的;

    —— 超过生产单位规定的有效使用期限的;

    —— 大型游乐设施无生产单位规定的有效使用期限且投入使用超过十年的;

    —— 电梯经评估机构安全评估,认定应当报废的;

    —— 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规定应当报废的其他情形;

    —— 解体报废易燃有毒介质的压力容器,应当在解体报废前对残留介质进行安全和环保处理。特种设备报废后,不得再作特种设备转让和使用。

  • 凡需报废的设备,应按企业的设备报废管理要求和程序进行评估、审批及处置; c) 凡需报废的放射污染源设备,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d) 对暂时不用的设备纳入闲置设备管理,应明确责任人,挂牌,定期盘点、维护,保证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

    注 1:从降本增效的角度,对于一些设备经过售价合理性评估后,可以考虑进行零部件拆装,如 PLC、变频器、触摸屏、伺服电机、温度控制仪、丝杠、导轨、气缸等元器件做内部入库再利用。

    注 2:从变废为宝的角度,对于一些废弃的设备,可拆其总成、零部件进行整体或者局部剖面的做法,用于制作内部培训教具。

    注 3:从异步使用角度,对于一些从高精度拆卸下来的备件,可以变换使用地点,亦就是异步使用到其他精度低或者风险系数低的地方。

注 4:特殊行业的设备控制,按照行业的要求进行处理。

  • 设备供方管理

适用时,企业应对为企业提供产品和设备服务的供方进行管理,应遵循如下适用的要求: a) 明确设备供方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b) 识别并确定需管理的供方; c) 明确设备供方的准入条或要求; d) 建立供应方档案台账;

e) 明确对设备供方提供服务过程的管理要求; f) 建立设备供方评审标准和记录表;

g) 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设备供方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注 1:设备供方通常指为企业提供设计规划、设备、日常维护、维修工程、技术改造、技术鉴定、技术咨询、设备状态监测、油液分析及其他相关技术服务的单位。

注 2:对设备供方的评价内容,通常是诚实信用、质量保证、交货情况、安全环保、技术能力、工作态度、服务响应、遵守企业管理要求的情况、违法违规情况等方面。

注 3:对于备件需求量比较大的企业,可以考虑导入供应商大会等形式,引导供应商做好备件的降本管理工作。

  • 设备管理信息化

适用时,企业应遵循如下适用的要求:

  • 建立设备运行数据采集系统,并配套专业设备管理软件系统或信息化平台,建立设备信息化管理制度;
  • 全面性。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覆盖全部(产线)设备,应用人员包括设备操作层、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层和领导决策层,系统应用功能覆盖设备管理的主要管理环节;
  • 准确性。保证系统内的数据及信息正确、及时、完整,信息化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信息要求如下:
    • 系统固化的默认数据,可由系统自动完成填写或选择,例如区域信息、设备台账资料、技术标准、应急预案、备件数据和库存信息、部门班组人员信息、供应商信息、主要原料信息、产成品信息等;
    • 故障记录、故障分析和故障维修数据信息完整;
    • 点检、维修、润滑、保养等计划,作业记录规范和完整,维修费用统计和设备运行维持费用统计等统计报表可基于系统固定格式或自选字段完成;
    • 必要时,数据信息可涵盖设备点检、保养、运行、交班管理等信息。
  • 集成性。作为基础管理系统,应能够与企业其他信息平台(包括设备状态监测、制造执行系统及其他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管理系统或 MES 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或 ERP 系统等)充分兼容,互通互联无缝集成;
  • 专业性。能够满足企业的行业和个性特性,展示企业管理文化,建立完善的企业知识库平台;
  • 先进性。适用于当今通用信息平台及信息工具,条件具备时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化与设备管理的深度融合;
  • 灵活性。能够满足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变化,适应企业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包容性框架设计, 用户自主灵活调整的流程设计;
  • 安全性。应有大容量数据备份储存和安全冗余设计,确保信息化系统运行及数据安全;
  • 有效性。应保持系统模块与设备管理实际工作需求的一致性,确保设备信息化软件系统在设备管理中被有效运用;
  • 简便适用。各级管理人员,在权限范围内使用的设备信息化功能模块,应简便并满足工作要求。

注:故障及维修信息记录,通常需保存直到设备报废的数据。

  • 设备维修费用管理

适用时,企业应规范设备维修费用的管理,并不断追求运行费用合理化,宜考虑以下适用的要求: a) 应明确维修费用管理的权责、制度和流程;

b) 宜明确维修费用的构成;

注:维修费用,如:备件及材料费、备件修复费、检修工程费、外协维护和维修费、运输设备修理费、 计算机运行维护费用、生产工具费、润滑油品及化检费、特种设备检定费、计量器具检定费、技术进步和重大隐患整改费、设备外协诊断费、润滑油品外协监测费等,上述具体科目归类按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而定。

  • 宜明确设备维修费用预算编制的依据;

    注:维修费用的编制依据,通常参考国家、行业和企业内部政策调整、生产规模、与同行业先进指标对比、近年设备维修费用的实际支出、企业下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及设备检修重点项目、维修人工成本市场价格预测、设备制造及备件材料市场价格预测等。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物资人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年12月4日08:45:42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