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住建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农房抗震鉴定与改造技术指引(试行)》的通知(粤建村〔2020〕173号)

shengadmin
shengadmin
管理员
1850
文章
0
粉丝
未分类评论559阅读模式
  • 配筋砂浆带宽度小于或等于 300mm 时,纵筋不宜小于 3 根直径 6mm 的钢筋。宽度大于 300mm 时,纵筋不宜小于 3 根直径为 6mm 的钢筋;系筋可采用间距 250 直径为 6mm 的钢筋。
    • 外加配筋砂浆带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 竖向外加配筋砂浆带应与原有圈梁、木梁或屋架下弦连接成整体。
  • 当房屋未设置圈梁时,应同时在屋檐和楼板标高处增设水平外加配筋砂浆带代替圈梁,水平和竖向外加配筋砂浆带应可靠连接。
  • 房屋原有檐檩、卧梁等可代替相应位置的水平砂浆带,应加强对接处的连接, 且应与增设水平砂浆带可靠连接,形成整体。
  • 当房屋同一高度纵横墙为不同砌块材料或纵横墙交接处竖向为通缝时,可先用水泥砂浆灌缝或塞缝,再用竖向外加配筋砂浆带加固,灌缝前应将缝隙中的灰渣、杂尘清洗干净。
  • 空斗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未按要求实砌时,应在房屋四角、屋架或梁下、门窗洞口、楼屋盖上下等部位采用水平与竖向外加配筋砂浆带进行加固。
    • 现浇层和托梁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 现浇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 40mm,且不宜大于 60mm,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 的细石混凝土。
  • 现浇叠合层双向钢筋网配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宜大于 250;在板边应预留拉结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750mm,伸入板内长度不应小于 700mm,端部锚入墙内不应小于 120mm。
  • 托梁可采用角钢等型材。
  • 托梁的设置位置应垂直于楼、屋面板的纵向,并紧贴板底锚固在承重墙顶。
    • 木屋盖系统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 当采用钢丝网或外加配筋砂浆带加固墙体时,应将钢丝网或配筋砂浆带中的钢丝或钢筋与木梁或木屋架的两端拉结牢固;或在木梁、木屋架两端采用 8 号铁丝与墙顶高度处的埋墙铁件拉结牢固。
  • 当檩条、龙骨在木梁或屋架上弦为搭接时,宜采用 8 号铁丝将檩条、龙骨与木梁或屋架上弦绑扎牢固。
  • 当檩条、龙骨在木梁或屋架上弦为对接时,宜采用木夹板或扁铁将檩条、龙骨的端部钉牢。

 

  • 当檩条、龙骨在山尖墙搭接时,宜采用 8 号铁丝将檩条、龙骨绑扎牢固;也可采用扒钉将檩条或龙骨钉牢。
  • 当檩条、龙骨在山尖墙为对接时,宜采用双面扒钉将檩条或龙骨钉牢。
  • 当椽子与檩条连接较弱时,宜采用 10 号、12 号铁丝将椽子与檩条绑扎牢固。
  • 当采用木屋架屋盖时,应增设剪刀撑及纵向水平系杆加强屋盖整体性,剪力撑和纵向水平系杆的设置和构造要求应符合本指引木结构的有关规定。
    • 楼、屋盖木构件间加强连接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木构件截面不符合评定要求或明显下垂时,应增设构件加固,增设的构件应与原有的构件可靠连接。
  • 木构件局部腐朽、蛀蚀、疵病处,可用局部切除后替换木材或双侧钢板夹的方法加固处理;当木构件腐朽、疵病、严重开裂而丧失承载能力时,应更换或增设构件加固;更换的构件的截面尺寸不应小于原构件的尺寸;增设的构件应与原构件可靠连接;木构件裂缝时可采用铁箍或铁丝绑扎加固;当裂缝宽度较大时,加固前宜用木条嵌缝。
  • 当木龙骨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增设支托或夹板、扒钉连接。
  • 尽端山墙与檩条、龙骨无拉结时,宜增设墙揽。
    • 增设墙揽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增设墙揽可采用角钢、梭形铁件或木条等制作。
  • 檩条出山墙时可采用木墙揽,木墙揽可用木销或铁钉固定在檩条上,并与山墙卡紧;檩条不出山墙时宜采用铁件(如角铁、梭形铁件等)墙揽,铁件墙揽可根据设置位置与檩条、屋架腹杆、下弦或柱固定。
  • 墙揽的长度应不小于 300mm,并应竖向放置。
  • 墙揽应靠近山尖墙面布置,最高的一个应设置在脊檩正下方位置处,其余的可设置在其它檩条的正下方或与屋架腹杆、下弦及柱上的对应位置处。
  • 抗震设防烈度为 6~7 度时山墙设置的墙揽数量不宜少于 3 个,8 度或山墙高度大于 6m 时的墙揽数量不宜少于 5 个。

 

4.4     框架结构房屋抗震加固

 

  • 本节适用于 7~8 度地区现浇及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填充墙框架)

 

的抗震加固。

  • 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体系和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 单向框架应加固,或改为双向框架,或采取加强楼、屋盖整体性且同时增设抗震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的措施。
    • 单跨框架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增设抗震墙、翼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或将对应轴线的单跨框架改为多跨框架。
    • 框架梁柱配筋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构套、现浇钢筋混凝土套或粘贴钢板、碳纤维布、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等加固。
    • 框架柱轴压比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套等加固。
    • 房屋刚度较弱、明显不均匀或有明显的扭转效应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固,也可设置支撑加固。
    • 当框架梁柱实际受弯承载力的关系不符合鉴定要求(强梁弱柱)时,可采用钢构套、现浇钢筋混凝土套或粘贴钢板等加固框架柱,也可通过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确定对策。
    •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配筋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加厚原有墙体或增设端柱、墙体等。
    • 当楼梯构件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粘贴钢板、碳纤维布、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等加固。
  • 钢筋混凝土构件有局部损伤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修复;出现裂缝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修复;出现裂缝时,可灌注水泥基灌浆料等补强。
  • 填充墙体与框架柱连接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增设拉筋连接;填充墙体与框架梁连接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在墙顶增设钢夹套等与梁拉结;楼梯间的填充墙不符合鉴定要求,可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 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固房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且不应低于原框架柱的实际混凝土等级。
  • 墙厚不应小于 140mm,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20%。
  • 增设抗震墙后应按框架-抗震墙结构进行抗震分析,增设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

 

度均应乘以规定的折减系数。加固后抗震墙之间楼、屋盖长宽比的局部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

  • 采用钢构套加固框架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且不应低于原构件实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 柱套的纵向钢筋遇到楼板时,应凿洞穿过并上下连接,其根部应伸入基础并满足锚固要求,其顶部应在屋面板处封顶锚固;梁套的纵向钢筋、扁钢两端应与柱可靠连接。
  • 加固后梁、柱按整体截面进行抗震验算,新增的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强度应乘以规定的折减系数。
    • 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梁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原构件的混凝土实际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15;混凝土表面的受拉粘结强度不应低于 5MPa。粘贴钢板应采用粘结强度高且耐久的胶粘剂;钢板可采用 Q235 或 Q345 钢,厚度宜为 2~5mm。
  • 钢板的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轴向应力作用。钢板在需要加固的范围以外的锚固长度,受拉时不应小于钢板厚度的 200 倍,且不应小于 600mm;受压时不应小于钢板厚度的 150 倍,且不应小于 500mm。
  • 粘贴钢板与原构件尚宜采用专用金属胀栓连接。
  • 粘贴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胶粘剂的材料性能、加固的构造和承载力验算,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对构件承载力的新增部分,其加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宜采用 0,原构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和抗震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的有关规定采用。
  • 被加固构件长期使用的环境和防火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粘贴钢板加固时,应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梁上的活荷载,其施工应符合专门的规定。
    • 采用粘贴纤维布加固梁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原结构构件实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G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结强度不应低于 5MPa。
  • 碳纤维的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当提高梁的受弯承载力时,

 

碳纤维布应设在梁顶面或底面受拉区;当提高梁的受剪承载力时,碳纤维布应采用 U 形箍加纵向压条或封闭箍的方式;当提高柱受剪承载力时,碳纤维布宜沿环向螺旋粘贴并封闭,当矩形截面采用封闭环箍时,至少缠绕 3 圈且搭接长度应超过 200mm。粘贴纤维布在需要加固的范围以外的锚固长度,受拉时不应小于 600mm。

  • 纤维布和胶粘剂的材料性能、加固的构造和承载力验算,可按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对构件承载力的新增部分,其加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宜采用 1.0,且原构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和抗震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的有关规定采用。

  • 被加固构件长期使用的环境和防火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粘贴纤维布加固时,应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梁上的活荷载,其施工应符合专门的规定。
    • 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梁柱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原有构件混凝土的实际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结强度不应低于 5MPa。
  • 钢绞线网的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当提高梁的受弯承载力时, 钢绞线网应设在梁顶面或底面受拉区;当提高梁的受剪承载力时,钢绞线网应采用三面围套或四面围套的方式;当提高柱受剪承载力时,钢绞线网应采用四面围套的方式。
  • 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梁柱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 面层的厚度应大于 25mm,钢绞线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5mm;
  • 钢绞线网应设计成仅承受单向拉力作用,其受力钢绞线的间距不应小于

20mm,也不应大于 40rnm;分布钢绞线不应考虑其受力作用,间距在 200~500mm;

  • 钢绞线网应采用专用金属胀栓固定在构件上,端部胀栓应错开布置,中部胀栓应交错布置,且间距不宜大于 300mm。
  • 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梁的承载力验算,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的有关规定进行,其中,对构件承载力的新增部分,其加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宜采用 0,且原构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和抗震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的有关规定采用。
  • 钢绞线网一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柱简化的承载力验算,环向钢绞线可按箍筋计算,但钢绞线的强度应依据柱剪跨比的大小乘以折减系数,剪跨比不小于 3 时取

 

0.50,剪跨比不大于 1.5 时取 0.32。原构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和抗震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的有关规定采用。

  • 被加固构件长期使用的环境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采用钢支撑加固框架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支撑的布置应有利于减少结构沿平面或竖向的不规则性;支撑的间距不应超过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中墙体最大间距的规定。
  • 支撑的形式可选择交叉形或人字形,支撑的水平夹角不宜大于 55°。
  • 支撑杆件的长细比和板件的宽厚比,应依据设防烈度的不同,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对钢结计的有关规定采用。
  • 支撑可采用钢箍套与原有钢筋混凝土构件可靠连接,并应采取措施将支撑的地震内力可靠地传递到基础。
  • 新增钢支撑可采用两端铰接的计算简图,且只承担地震作用。
  • 钢支撑应采取防腐、防火措施。
    • 采用消能支撑加固框架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消能支撑可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消能支撑宜设置在变形较大的位置,其数量和分布应通过综合分析合理确定,并有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消能减震能力,形成均匀合理的受力体系。
  • 采用消能支撑加固框架结构时,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的相关要求;其中,原构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和抗震承载力,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的有关规定采用。
  • 消能支撑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部件,在消能支撑最大出力作用下,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避免整体或局部失稳。
  • 消能支撑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符合普通支撑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和锚固要求。
  • 消能支撑在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性能检测,检测的数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 混凝土构件局部损伤和裂缝等缺陷的修补,应符合下列要求:
  • 修补所采用的细石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宜比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 且不应低于 C20;修补前,损伤处松散的混凝土和杂物应剔除,钢筋应除锈,并采取

 

措施使新、旧混凝土可靠结合。

  • 压力灌浆的浆液或浆料的可灌性和固化性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灌浆前应对裂缝进行处理,并埋设灌浆嘴;灌浆时,可根据裂缝的范围和大小选用单孔灌浆或分区群孔灌浆,并应采取措施使浆液饱满密实。
    • 砌体墙与框架连接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 墙与柱的连接可增设拉筋加强;拉筋直径可采用 6mm,其长度不应小于600rnm;沿柱高的间距不宜大于 600mm,8、9 度时或墙高大于 4m 时,墙半高的拉筋应贯通墙体;拉筋的一端应采用胶粘剂锚入柱的斜孔内,或与锚人柱内的锚栓焊接; 拉筋的另一端弯折后锚人墙体的灰缝内,并用 1:3 水泥砂浆将墙面抹平。
  • 墙与梁的连接,可按本条第 1 款的方法增设拉筋加强墙与梁的连接;亦可采用墙顶增设钢夹套加强墙与梁的连接;墙长超过层高 2 倍时,在中部宜增设上下拉结的措施。钢夹套的角钢不应小于 L63 X 6,螺栓不宜少于 2 根,其直径不应小于 12mm, 沿梁轴线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 0m。
  • 加固后按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墙体连接的局部影响系数可取 0。
  • 拉筋的锚孔和螺栓孔应采用钻孔成形,不得用手凿;钢夹套的钢材表面应涂刷防锈漆。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shengadmin
  • 本文由 shengadmin 发表于2020年12月18日 16:19: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uziren.cn/archeives/1570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